(本文为《春潮》制片人李亚平在影片于上海国际电影节复映之际的感言)
这几天,上海国际电影节第27届上,《春潮》连续五场放映票票爆满,粉丝们的热情真是燃爆全场!要知道,这部电影早在2017年11月就完成拍摄了,2019年还荣登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,斩获金爵奖最佳摄影奖,可偏偏受限于各种不可控因素,至今没能在院线上映,真是让人唏嘘。
说起来,2020年5月17日,影片终于在爱奇艺上线,采取POVD单片点播收费的方式和大家见面了。我跟摄影师Jake说起这事儿的时候,我们都默默祈祷,唯愿观众能用更大的屏幕来看,好好沉浸在那个细腻感人的故事里。毕竟,这八年,恰好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从辉煌走向低谷的八年。
这八年,可不光是国产片和好莱坞的较量,也不是国产片彼此的PK,更是电影这门传统娱乐形式与新兴娱乐方式、乃至新生活形态之间的较量。谁都知道,这趋势不可逆转,不光是中国,连好莱坞也一样。如今看到的局面,其实就是必然的结局。
展开剩余82%作为一个深爱电影的制作人,虽然我努力保持理性和距离感,但每当看到“短剧养活某流媒体”的新闻标题,我还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,那种感觉,说实话,挺冷的。危机感不只是行业的,更是我们每个个体的,尤其是院线电影,它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剧变,处在被重新定义的十字路口。
一方面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证明了单部电影的票房上限可以有多高;另一方面,整体市场单日票房屡创新低,开机率直线下滑,观影基础萎缩,年轻观众越来越少,单片票房的底线不断被打破。
回到2017年,我们在东北拍摄《春潮》,那时只想着把这个好故事分享给更多人,谁曾料到八年后电影业会遭遇如此风云变幻。那年票房刚刚突破559亿,较前一年猛增105亿,2018年是607亿,2019年641亿,大家都乐观期待着1000亿票房的到来。
到了2024年,全年票房跌到425亿,甚至只比2015年略高点。2025年截止6月14日,票房总额281亿,其中《哪吒》就霸占了154亿。这个背后的深层原因,是“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长,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”。
票房数字只是一个侧面。过度迎合市场和观众,反而扼杀了电影的创造力和娱乐精神,类型越来越单一,新导演新演员的机会越来越稀少。失望和迷茫的人越来越多,清醒且满怀热情的反而少了。
有人简单地把观众流失归结为消费力不足,说老百姓口袋紧了,但线下演出和新兴娱乐形式,比如LABUBU等,却依旧蓬勃发展。这八年,电影制作和短视频融合日益加深,但要想真正让观众回到电影院,难道只是让大家去看“短视频电影”这种碎片化娱乐吗?那样丧失了电影更深层次带给人的思考和触动。
也许,电影该找回自己的独特魅力,吸引那些更有耐心、更忠诚、更能包容的观众群体,哪怕他们不是绝大多数。
作为内容制作商,爱美不过是行业里一滴水,投映了时间流逝的痕迹。过去八年,若要总结就是“不确定性”,而且越发剧烈。
电影行业的高投入、高风险、粗放生产流程、不均衡资源分配和单一发行渠道,让投资电影几乎成了义无反顾的冒险。2025年底,我在横店拍摄《长安的荔枝》,有朋友来探班后决定投资。虽然我坦言电影风险极大,表达了对行业未来的悲观,她却说,哪怕如此,能和这么用心的电影绑定自己的名字,也值了。那一刻,心头既暖又忐忑。
归根结底,电影是娱乐产品,投资是生意,但在这最需要理性的时刻,仍有人凭爱发电,让我既感动又感到压力山大。电影投资、制作、发行三者必须同频共振,行业才会健康成长。
2017年拍《春潮》时,也碰过融资难题。这部几乎是由爱美独立投资完成的文艺片,当时行业对文艺片都持悲观态度。我曾问过一家大厂,文艺片成本控制到多少才肯投?他们毫不犹豫地说:“文艺片不投,多少钱都不投。”
像《春潮》这样的电影每年都有,部分回本,多数无利可图。虽然不算市场主流,甚至不被计入票房贡献,但这类作品滋养着电影的创作土壤,触及观众内心,记录历史与当下。这些,才是电影的本质价值。
在资本狂欢的时代,这样的实践太稀缺了,电影土壤才日渐贫瘠。当我们忙着拥抱下沉市场时,没想到即时满足的短视频娱乐正在分流观众注意力。面对这样的现实,我们只能冷静,更多自省。
如果忽视电影的文化、精神和审美属性,基本观众必将流失。木心说悲观是一种远见,我的悲观不是远见,否则此刻不会这么忧心忡忡。但我知道,这种悲观是一种积极的态度,愿意接受最坏的结果,做最好的准备,踏踏实实做自己该做的。
我准备退休了。电影院还在,我就还会干下去。我不信电影院会在我退休前消失。按东木大叔的寿命算,我还有45年能开剧本会,跟制片主任掰扯一头驴一天的租金是买划算还是租划算,忙着在宣发群里点赞,这就是制片人的日常。
《春潮》之后,我又拍了五部电影。最新的《长安的荔枝》计划暑期上映。导演杨荔钠也没闲着,接连拍了《妈妈》和《小小的我》,很快又会投入新片制作。
现在,没有哪一刻比此时我更懂《老人与海》的含义。我得接受两个事实:电影对世界的重要性或许没我们想象得那么大,但对我个人,却远超想象。
还记得一部动画说,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。电影也是如此,争议意味着还有人在爱它。
所以,要相信电影还活着,就得拥抱变化,我宁愿在探索中摔倒,也不愿在犹豫里消耗自己。
我始终坚信,最终能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的,还是那种更像电影的电影。
—— 李亚平
发布于:山东省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