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中平原的热血儿郎
苏国章的人生起点,落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一个普通的村庄。1925年的春天,他出生在一户农耕家庭,父母靠着几亩薄田拉扯着四个孩子长大。少年时代的苏国章,亲眼目睹过日军铁蹄踏过家乡的土地,烧杀抢掠的场景在他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。1940年,年仅15岁的他瞒着家人,偷偷报名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,成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一名通讯员。
展开剩余69%"当时就想着,不能让鬼子在咱家门口作威作福。"多年后,苏国章回忆起参军的决定,眼神依然坚定。他所在的部队活跃在冀中平原,在吕正操、马本斋等将领的指挥下,依靠地道战、游击战与日军周旋。这个还带着稚气的少年,很快在战火中褪去青涩,学会了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,在黑夜里摸进敌营侦察。
烽火战场的峥嵘岁月
1942年,苏国章随部队参加了冀中"五一反扫荡"。在一次掩护群众转移的战斗中,他所在的小分队被日军包围在一片枣树林里。作为通讯员的他,冒着密集的炮火冲出包围圈,及时将敌情传递给主力部队,为救援争取了关键时间。战斗结束后,他因表现英勇被记三等功,这是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份功勋。
此后几年,苏国章从通讯员成长为机枪手,先后参与了百团大战后期的破袭战、冀鲁豫边区反"蚕食"等战役。1945年收复张家口的战斗中,他所在的连队负责攻打日军据点,他抱着重机枪连续扫射三小时,压制住敌人的火力点,为后续部队冲锋打开缺口。这次战斗让他获得二等功,右肩也留下了永久的伤疤——那是被流弹擦伤的印记。
抗战胜利后,苏国章又投身解放战争,从华北战场打到江南,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随部队进驻福建。1955年,他因伤病缠身,主动申请转业,结束了15年的军旅生涯。
硝烟散尽的家国温情
1950年,在福建驻军期间,苏国章经战友介绍认识了当地姑娘林秀琴。这位出身贫农家庭的姑娘,敬佩军人的勇敢,也心疼他满身的伤痕。两人在军营举行了简单的婚礼,没有彩礼,没有嫁妆,一条棉被、两个搪瓷缸就是全部家当。
"他总说自己命大,那么多战友没回来,他得替他们好好活着。"林秀琴回忆道。转业后,苏国章回到河北老家,在县供销社担任副主任。夫妻俩育有两儿一女,大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刚毅,18岁参军入伍;女儿成为一名教师,在县城小学教书育人;小儿子则子承父业,在供销社系统工作。
苏国章从不向孩子们炫耀过去的功勋,家里的军功章被他锁在木箱底层。直到2015年,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,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登记老兵信息,儿女们才从档案里知道父亲曾立下的战功。"那一刻才明白,父亲沉默的背后,藏着怎样的热血与担当。"小儿子苏建军说。
岁月沉淀的精神传承
如今的苏国章已是百岁老人,腿脚虽不便,但每天都会坐在院子里看报,尤其关注国防新闻。每逢建军节,他都会穿上洗得发白的旧军装,胸前别上那枚二等功奖章,对着军功簿里的战友名单默默念叨。
2020年,他的长孙考上国防科技大学,离家前老人叮嘱:"到了部队要好好干,别给军人丢脸,别忘了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的。"这句朴实的话,浓缩了一位老兵对家国最深沉的情感。
从冀中平原的少年到百岁老兵,苏国章的一生串联起中国近现代史的风雨历程。他的功勋藏在泛黄的奖状里,他的故事刻在身体的伤疤上,而他传承给家人的,是烽火岁月里淬炼出的家国情怀——那是比任何勋章都珍贵的精神遗产。
发布于:湖北省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