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,时任新四军13团团长的饶守坤,带领部队前往日伪军必经的道路上布置伏击。敌人果然按时赶到,队伍也完全按照预期路线行进,等他们进入伏击圈时,饶守坤立刻下令开火,战士们已经做好准备,只等一声令下便迅速展开攻击。然而,就在激烈的战斗正酣时,饶守坤却突然大喊一声“不好,情报有误!”随即,他果断发出了撤退命令。
仅仅几分钟的激战,饶守坤的命令发生了巨大转变,从猛烈攻击到突围,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让副团长感到非常困惑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指挥官最忌讳的就是指令摇摆不定。副团长当时内心充满疑虑,因为战斗的形势本来看起来非常有利,按照既定的伏击计划,胜利在望。于是,他不禁怀疑饶守坤是否下错了命令,心里也涌起了一丝担忧。
展开剩余75%副团长起初以为团长可能误下了命令,出于关心,他试图提醒饶守坤。但饶守坤坚定地回应,自己并没有犯错,立即按照命令执行。听到团长如此果断的回应,副团长虽然仍然疑惑,但还是决定按照命令行事。他忙着和团长争论,根据现有的情报来看,日伪军不过是一个连的兵力,这样的敌军根本不可能形成威胁,完全可以打下去。既然如此,为何要突围?
面对副团长的疑问,饶守坤并没有太多时间去解释,直接指示副团长放下所有疑虑,立即执行突围命令,并承诺事后若有问题,他会承担所有责任。副团长虽然心中满是疑惑,但毕竟对团长的信任让他决定不再多言,迅速命令部队按照新的计划进行突围,二营留下断后,其余兵力全力突围。
副团长之所以感到困惑,是因为不久前,他们得到过准确的情报,得知敌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在这里经过,饶守坤因此才制定了伏击计划,而副团长全程参与,也对这一计划十分熟悉。考虑到之前的情报,副团长无法理解团长为何在关键时刻改变计划,放弃了如此有利的伏击机会。毕竟,伏击计划已经筹备了很久,敌人正按预定路线进入包围圈,所有的战术安排都在顺利进行。而且,饶守坤在下达突围命令时并未接收到新的情报,全凭自己对战场的直觉做出判断,这样的决定令副团长感到非常不解。
然而,饶守坤凭借的是他多年来积累的丰富战斗经验和战场敏锐的嗅觉,这种特殊的直觉,非一时的判断所能代替。饶守坤早年间在山地游击战中拼搏生死,几乎凭借这种直觉活了下来。在敌人搜山时,饶守坤仅凭听敌人砍树的声音频率和脚步声的多少,就能大致推测出敌人的兵力部署。有一次,敌人派出一个排来搜山,饶守坤意识到这支敌军的力量远不如他强大,便巧妙地绕到敌后发起反击,成功击毙敌人20余人,并使敌人彻底放弃了对该区域的搜查。
这一次,尽管他收到了情报,确认敌人的兵力大约是一个连,但在伏击开始后,饶守坤却听到了一些不对劲的枪声。他意识到,敌人的火力比预计的要强,枪声的数量远超一个连,而且还隐约听到了马克沁重机枪的声音,这成为饶守坤下令撤退的关键因素。
当敌军进入包围圈时,我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,取得了初步战果。但饶守坤并没有完全被眼前的胜利所迷惑,他的目光迅速转向敌军的后方,发现了三队敌人背后隐藏的两队钢盔部队,这显然是日军的主力部队。正是看到这一幕,饶守坤才果断下令撤退,避免了可能的包围圈。事实上,饶守坤的判断非常准确,在他们开始突围后不久,日军便开始全面反击,动用了重机枪和迫击炮,这些火力一度令副团长感到极度紧张。
最终,饶守坤带领部队成功突围回到安全区域,并在事后展开调查,发现情报的泄露确实存在,泄密者是村里的伪保长。这个伪保长虽然表面上对我军配合良好,承诺要改邪归正,但实际上他一直在寻找机会与日军勾结,妄图借日军之手除掉我军,恢复自己曾经奢华的生活。
通过这一事件,饶守坤的战术判断再次得到了印证,也使得他的部队更加敬重他。13团上下甚至将饶守坤的一句格言刻在了钢盔上,成为部队的训令:“和敌人打仗比狐狸还精,比石头更硬!”
发布于:天津市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